有个叫吉龙(化名)的智障男孩,很小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,父亲患有严重的精神病,发作时经常打骂他,还会把家里的东西都卖掉或者扔掉。家里非常困难。他周一到周五住校,高老师给予他很多关怀,每到周末他虽然有家可归,但是没有人烧饭给他吃,高春英就会拿些零用钱给吉龙,并给他做好两天的饭菜,季节变化了还会拿些衣服给孩子穿。
为让残疾孩子会说一个字,她要教成千上万遍
2000年后,高春英开始担任聋儿语训工作,教低龄聋哑孩子练发音、学说话。因为专业的转变,也因为孩子们几乎没有听力,教他们学说话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。为了使自己迅速开展教学,更为了让孩子们早一天开口说话,她研读专业杂志、书籍,参加外出培训,利用一切机会认真探究实践,形成了自己较实效的口型、气息等训练方法。为了让孩子感受到声音,她总是把他们的手放在自己的喉咙处或嘴巴前,让他们感受声带的振动和气流的强弱。一遍又一遍,反复练习,不厌其烦,哪怕是学生的口水溅满了她的脸颊;有时为了区分不同的发音,她要把孩子的手指放进自己嘴里感受舌根的变化,一次又一次,直至干呕、反胃,拿出孩子的手,悄悄转过身,擦擦眼泪,又转回身,再次把孩子的小手送进自己的嘴里,常常等到孩子的手拿出来,她早已被溅了一脸唾沫。这些聋哑孩子学会发出第一个语音一般需要几个星期,而发准一个音、会说一个字,那就得教上成千上万遍。
聋儿陈晨(化名)天生语言发育迟缓,加上自闭,脾气犟,不愿意开口,让他学说话,他就赖在地下哭。高春英先反复猛敲小鼓,训练他的听力,小鼓敲了几天,上千次,他终于有了反应;又让他进行口型、声带训练,2个多月才张嘴,但还是没有声音,又训练3个多月,终于有一天他开口喊出了“妈妈”,高春英听了心里乐开了花。
就是这样,一个月,两个月,一年,两年,甚至三五年,高春英让很多刚来时一句话都不愿说、也说不出来的孩子,都能很完整地说一句话甚至是一段话了。
不少孩子患多动症,在课堂上三五分钟都坐不住。为了让他们坐上一堂课30分钟,高春英想尽了一切办法,还经常自己花钱上街买玩具给他们玩,买零食给他们吃,而且,还要天天换着花样。
智障的孩子很容易犯错,比正常孩子要难教育得多。高春英对这些犯错的孩子从不抱怨生气,更不粗暴训斥,而是耐心观察他们的一言一行,仔细分析他们做错的原因,然后对症下药采取矫正办法,并且循循善诱,慢慢引导。班上有一个叫宝宝(化名)的智障儿,经常在课堂上打同学。高春英通过几天的观察分析,发现他经常打同学的原因,一是上课注意力不集中,二是对课堂内容不感兴趣,三是平时老师同学关注他少,所以他要用打人引起老师和同学的注意。针对这些问题,高春英带领老师们改进课堂教学方法,设计、更新这类孩子感兴趣的教学内容,给他们吃东西,戴小红花,让他们听歌唱歌,还在课间让他们看3分钟动画片,就是这样慢慢训练,宝宝从只能做一两分钟不动,逐步发展到四五分钟,七八分钟,上课注意力逐渐集中了,打人的次数也逐步减少了,现在他基本上改掉了打人的毛病。
高春英还是一位心理咨询师,坚持关注残疾孩子的内心,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。有个姓钱的孩子有严重的自闭症,经常要发泄自己的情绪,并且一发泄就大呼大叫。高春英注意观察他的一举一动,发现他总想站在后面,离老师远远的,似乎特别害怕老师,而且还喜欢玩水,一不留神,他就跑到小水池边玩起来。高春英觉得他主要是对别人特别是老师不信任造成的,于是她让他负责扫地时洒水、给花盆花圃浇水,并不断表扬他,慢慢的,他开始信任老师了;有时还是大叫,她仍然静静看着他,让孩子充分感觉到老师并不讨厌他,慢慢的,这孩子再也不害怕老师了,大喊大叫和玩水也越来越少了。
千方百计教会残疾孩子独立生存的本领
在高春英看来,老师和家长对孩子的爱护和照顾终究有限,没有人能陪伴他们一生。对于这些生存能力极弱的孩子,更重要的是怎样让他们适应生活,融入社会,能够重新长出翅膀,独立地飞翔,成为一个自尊、自信、自强、自立、自食其力的劳动者。作为一名真正的特教工作者,教孩子们独立生存的本领比任何其他的帮助和爱护都更重要。
于是,2006年,高春英倡导“生活化”特教方式,让孩子提升自理、生存能力。她潜心钻研并率领教师团队开展了一系列“教育生活化”、“心理健康”、“劳动技能”、“职前教育”等课题研究和实践,用来探讨并解决残疾孩子的心理及生活问题。创建了家园式多重障碍儿童学前康复中心,将教学楼西侧整个区域确立为学前康复中心,把过道两边所有的教室及洗手间统一改造成了单元式家庭场景,设立生活情景教室,内有小邮局、小银行、小超市、小医院、小车站、小动物店等生活场景,训练孩子们的基本生活本领。
特别是近年来,她提出了“学劳技、增能力、能生存、会生活”的劳动技能特色教育,将对智障学生的培训分成三个阶段:明确了在低年级主要以"我知"为目标,从基础的生活自理能力培养入手,让学生基本掌握饮食、穿着、就寝等生活自理技能,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自我服务;中年级以"我会"为目标,通过教育训练,让学生掌握家务清洁、衣物整理、食物料理等基本家务劳动技能,对学生进行编织、刺绣、剪纸、珠艺编织等劳动技能的训练;高年级以"我精"为目标。结合本地实际,根据学生不同特点,选学数字油画、十字绣、电动缝纫、彩泥、软陶制作、烘焙等专业技术,训练孩子动手能力,她调整劳动技能课程,增加课时,最大限度地对学生进行劳动技能的训练,并以兴趣小组的形式组织学生到学校实践基地和企业参加实践,让学生的劳动技能向专业化、系统化方向发展。
在她多年如一日的努力下,当初连穿衣服都不麻利的弱智儿童,现在绝大多数都能生活自理,80%以上能走上如正常人一样的工作岗位,获取自己的劳动收入,能够自立,有的还做起生意发了财。从小患脑瘫的孩子康康(化名),在她11年的精心教育下,2011年毕业后,在家乡集镇开了一家农资超市,年营业额60多万元,年收入7万元。
1995年文文、香香(化名)等一批七八个孩子入学,高春英先从鼓励他们学习的信心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做起,教他们唱歌、跳舞,让他们上台表演,六一儿童节还让他们参加全县演出,坚定了孩子们学习的信心,大大调动了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。这些孩子到毕业时,已经达到五六年级文化水平。高春英又让他们学习电动缝纫技术,组织他们到有关企业进行实际操作培训,经过一两年的学习,都能熟练操作了,2012年,这几个孩子一毕业,就进了一家服饰企业上班,做了电动缝纫工,现在,他们都已经结婚成家,过上了幸福生活。
为了残疾孩子的就业四处辛苦奔波
教会了残疾孩子自立谋生的本领,眼看就要毕业了。为了让这些孩子毕业就能就业,高春英跑劳动就业处,跑残联,跑企业,操了很多心。在她的努力下,近几年,金湖特校毕业的孩子就业率不断上升。
2015年6月初,眼看班上有8个孩子就要毕业了,但就业还没有着落,高春英急了。因为金湖县小,没有多少大型企业,聘用智障学生对于企业来说,要承担很大的风险,所以,她和校长虽然已经跑了好几个企业,但没有人愿意接收这8个智障孩子。尽管知道一下子实现所有孩子的就业并不容易,但高春英还是没有放弃。大暑天40°的烧烤天气,她骑着车在工业园区一家企业一家企业跑,有一天上午11时多,她骑到正熙服饰公司大门前,刚下车,头一晕,一个踉跄跌倒在地,她中暑了,幸亏门卫及时将她送到附近诊所抢救。
功夫不负有心人,一家叫宏烨集团的鞋厂同意这些孩子到那里上班。企业是同意了,可有个叫小吉(化名)的孩子的监护人却打起了退堂鼓,监护人怎么都不同意小吉出去就业,而是希望他一直留在学校里。在说不动高春英的情况下,小吉的监护人竟跑到企业,说孩子不具备就业能力,让他们不要同意孩子到那里工作。企业负责人犹豫了起来,小吉也开始怀疑起自己的能力。
高春英没有妥协,这8个孩子都是培智生,他们的适应能力本就很差,所以才想方设法让8个孩子进同一家企业,一起就业,这样才能最快熟悉环境,否则以后就业的希望更加渺茫。她一次又一次和小吉的监护人、企业负责人及孩子沟通。幸运的是,努力最终没有白费,几个孩子都就业了。
24年的特教生涯,高春英为残疾孩子付出了大量心血,取得了丰硕的成果,她撰写的教育教学论文有4篇在省级刊物发表,2篇获得国家级奖项,4篇获得省级奖项,5篇获得市级奖项;她主持的两个市级重点课题顺利结题,其中一个课题成果获2011年省教学成果二等奖,另外三个县级微型课题分别获县课题成果特等奖和一等奖。连续三年被县教育局评为教科研先进个人,两次参加省级特教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,分别获二等奖和三等奖,参加市优课竞赛获一等奖,连续两届被评为市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。先后获得县先进教育工作者、县十佳师德标兵、县优秀共产党员、享受县政府特殊津贴优秀教师和特殊教育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,获评"感动江苏教育人物——2015最美特校教师"(全省仅10人获此殊荣)。荣登2017年1、2月份“淮安好人榜”。中国特殊教育网、江苏教育新闻网、中国江苏网、江苏文明网先后报道了她的事迹。
联系我时,请说是在《云好人》网站看到的,谢谢!请记住永久网址:http://www.yunhaoren.com